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奇怪的不是鸡生蛋,而是总有人问“鸡为何生蛋”;更奇怪的是,欧美的官方叙事鼓励把这事儿当成谜,于是,谁说都有理,谁说都没理,因为死无对证,没有史料支撑。
希特勒在1940年5月24日下达“停止进攻”的命令有几种假说:1.愚蠢;2.胆怯;3.戈林邀功;4.企图和谈;5.听信建议;6.误判。
前三种解释小学生都会摇头,特别是“邀功说”,需要几架飞机vs. 30万大军?所以,我们直接看后面三种。
战后,英国历史学家利德尔•哈特通过与古德里安和其他德国将领的讨论得出“和谈说”,希特勒故意放走了英军,希望其慷慨之举能促进与英国和谈,龙德施泰特的前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曾告诉哈特:
“停止前进不仅仅是出于军事,它是一项政治计划的‘分支’,目的是使和平更容易达成。如果英军在敦刻尔克被俘,英国人可能会因其荣誉受到了玷污而坚决洗刷。希特勒希望通过放走他们来安抚英国人。”
——《德国将军的谈话》,又名:《山的另一边》,1948年,《第二次世界大战史》B.H. 利德尔·哈特,1970年。但,“和谈说”被当时的主流学界撇在了一边。因为不符合官方定义的历史框架:发动战争的“唯一”祸源必须、只能是希特勒。
展开剩余88%60年代末,英国历史学家J.F.C. 富勒提出了“建议说”:
1940年5月23日晚,龙德施泰特第一次下令停止前进,“在这种情况下,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。德国装甲师需要休息和检修……事实是,整个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坦克障碍,而希特勒比他的大多数将军更了解坦克性能,他认为在敦刻尔克地区使用坦克将是一个‘难以置信的错误’”
——《西方世界军事史-第三卷》,J.F.C. 富勒,1967年。“建议说”遂成为70年代后的官方叙事:龙德施泰特先刹车,然后向希特勒建议暂停、休整,而希特勒只是确认了部下的决定。
经过演变,写进教科书且能够被欧美官方认可的版本,是“误判说”,希特勒的判断力太菜,丢失了锦绣未来,使敦刻尔克成为二战的转折点,盟军自此走向胜利。
我一开始读的二战史是“误判说”。边看越挠头,它所诠释的前因后果在逻辑上很难自洽,比如:
两天后,德军恢复攻击时,英军已抢占了敦刻尔克,但德军的优先目标居然转向了法国的中心地带,因为那里仍有大量法军,而敦刻尔克莫名其妙地成了次要目标。
如果5月24日是“误判”,那怎么解释希特勒在已经明确收到情报(英国海军正在涌向敦刻尔克)后,5月26日又一次“误判”呢?
再比如:在九天内,因天气原因,德空军仅在5月27日、5月29日下午、6月1日的两天半进行过轰炸。而且仔细推敲空袭数据,德空军的轰炸强度并不高。(详见下一篇文章《电影‘敦刻尔克’中的空战真实吗?》)
收到前线战报时,希特勒已然能够看清“仅靠空中力量不能阻止盟军大规模撤退”,理论上没必要再去炸船,只需把燃烧弹朝海滩上密密麻麻的人群扔,杀伤力不是要大很多?
另外,希特勒为啥不通知潜艇发射鱼雷?这是德军的强项,自己损失小,敌人伤亡大。
而布置在海岸边的岸防重炮为何也一炮不发?这些炮的射程达40公里,比飞机扔炸弹管用得多。
难道希特勒真的是蠢货,一错再错?
#1-误判其实,“误判”之所以能被官方叙事所接受,是因为这一词相当精妙,左右都有理。
但,但我们深入一步,又会发现其中端倪。
首先,希特勒的“误判”是一个还是几个?
其次,他“误判”的是盟军不能迅速构筑新的防御线?还是没料到盟军会铁了心丢盔和卸甲?或者希特勒根本就不相信英国有能力组织救援?亦或认为盟军就算逃也不会溜得那么快?
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欧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,“据记录显示,希特勒相信英国人永远不会逃,他们会像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挖战壕、构筑工事。但他们竟然跑了”
——《希特勒的战争》,1977年。Hitler’s War,德文版 1979 年《希特勒走向战争之路》。按欧文的解释,希特勒没有预见到丘吉尔根本就不打算和谈,相反,首相吃了秤砣决心硬磕,打死不和谈。
#2-禁区1981年,英国记者尼古拉斯·哈蒙出版了《敦刻尔克:爱国神话》一书,冲击了当时的主流历史叙事,随后,他的观点变成了今天的叙事主流,原因之一是史料支撑越来越多。
哈蒙的冲击摧毁了几个神话,包括:
当时普遍认为,1940年时,德军已经实现了高度机械化。其实,德国西线战役集结的135个师中只有十个装甲师,大多数坦克是过时的一号和二号轻型坦克,再加上几百辆捷克轻型坦克。而英法联军不仅坦克数量多,中型和重型坦克所占比例则更高。
当时的叙事是法国和比利时背叛了英国,而哈蒙发现恰恰与此相反:5月22日,丘吉尔决定撤退,右边,他安抚法国总理雷诺,保证英国死战到胜利,左边,他用华丽的语言试图说服比利时人继续战斗,直至英军开始逃跑。
通过国防大臣安东尼·伊登,丘吉尔正式命令英军指挥官戈特,对法国比利时隐瞒撤退的意图:“英国非但没有被盟友背叛,反倒精心策划欺骗法国比利时,使英军能够在盟友掩护下大部分安全撤离。”
法比盟军在战场上又坚持了五天,延缓了德国B集团军群向敦刻尔克的推进。
在法国提出抗议后,丘吉尔“郑重”发布命令,要求法军与英军以相同数量登船。但该命令并未彻底执行,撤退中能见到以下几个场景:
有法国人想涉水登船,英军的刺刀小分队将之赶回海滩;为维持登船秩序,甚至试图开枪阻拦。等英军上船之后,才轮得到法比的士兵。
6月3日投降时,德军所俘虏的约5万人中,法国士兵超过40000名。
哈蒙还揭示了英军的若干不光彩,比如:
一些英国士兵配备了被《日内瓦公约》明确禁止使用的致命弹药:达姆弹,而德军则明令禁止。
伦敦在给前线的命令中指示:除非特别需要,一概不接受俘虏,致使英兵相当害怕被俘虏,因为“他们认为敌人所接到的命令与自己的一样”。于是,英军的屠杀行为激起了德军的反报复,党卫军也开始屠杀俘虏。
英军所过之处,抢劫屡见不鲜:“抢劫平民很快成为了官方政策”,甚至不经审判就处决被怀疑不忠的平民。哈蒙所发现的证据中,英国掷弹兵卫队未审判,在赫尔钦枪杀了十七名“第五纵队”的怀疑者,却没有受到任何纪律处分或军事审判。
哈蒙还戳穿了平民驾驶小船救援的神话:
英国民众正式得知消息是5月31日下午6点,而非媒体上所说的“未雨绸缪”。虽然召集了大量的民船,但大多数毫无帮助。直到最后两天,志愿者才参与行动,仅救出了26500人,占被救总数不足1/10。他们的贡献“英勇而卓越,但从救出的人数来看,并不重要”。
哈蒙写作此书时,除档案馆公开文献外,还阅读了大量政府文件、私人日记,以及被英国《官方保密法》冷冻了三十多年刚公开的文件。这些文件要么不齐全,要么被空白夹页替代而遮掩。
尽管如此,他的研究使敦刻尔克的历史叙事往前迈了一大步,其深度远超之前。
但随着研究深入,哈蒙发现“那些看似简单的真相,开始变得模糊”。
比如:只要把富勒和哈特的观点糅合起来,就能诠释希特勒为何下令停止攻击:龙德施泰特下令停止前进,在战术上是正确的,坦克经过湿地时会导致损失。而希特勒接受该建议,则是出于其政治目的:创造条件和谈,他希望这一慷慨之举能促使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。
但如此一来,被赞誉成英国历史上最伟大胜利之一的敦刻尔克撤退,除了是一场大的军事失败之外,还是严重的政治灾难:英国政府抛弃了和平的政治可能,又义无反顾的坚持战争。
哈蒙碰到了禁区,他没法继续往下深究,这个主题只有“官方”历史学家才能触及。它是框架,关乎到二战的“正义性”:
是希特勒一心想征服世界,他发动战争四处侵略;而盟国为了捍卫民主制度,不得不“决不放弃”。
“唯一”的祸源必须、只能是希特勒。#3- 结尾希特勒下令停止攻击,“建议说”、“和谈说”、“误判说”都有道理。
然而,只有“和谈说”才能够解释,在撤离不满一个月的6月22日,希特勒下令复员35个师。直到8月中旬,他重新开始征兵。
希特勒没想过要踢开英国独当霸主,反而希望与之结盟,他提议:
“英国保留其海上霸权及海外殖民地,换取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。”
“每一个英国人的鲜血都很珍贵,不能白流”,希特勒说:“在种族和传统上,我们两个民族属于一体。这始终是我的目标,即使我们的将军无法理解。”
——《丘吉尔的欺骗》,普利策奖获得者路易斯·基尔泽,1994年,《Churchill's Deception》。符合正常思维的结论:让盟军成建制的从敦刻尔克撤离,是希特勒想结束与英国在战场上的对局。“和谈说”既符合史实也能逻辑自洽,然而,它却动摇了现行二战史的“正义性”。
其实,欧美官方有意将“希特勒是否有意放走盟军”当成谜,是为了掩盖“真谜”——丘吉尔为什么不和谈?为何非要带领人民,付出“鲜血、汗水、劳动和泪水”?
所以,解开“真谜”,定能诠释1940年时,希特勒、丘吉尔,是谁想战争。
敬请阅读下一篇《德军与英法联军实力相比怎么样?为何丘吉尔宁愿损失90%兵力也不愿意背水一战》。
——END——
【关键词】敦刻尔克大撤退、德军、停止进攻、英法联军、希特勒、和谈说、建议说、误判说、丘吉尔、龙德施泰特、英国、法国、比利时、二战、盟军
发布于:云南省下一篇:没有了